1. 首页 > 生肖排序 > 文章页面

江西俗称?古代怎么自称古代怎么称呼别人(江西人古代雅称)

中国古代对年龄如何称呼,140岁的人称呼是这样的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江西俗称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古代怎么自称古代怎么称呼别人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客家人是什么意思有自己的语言吗江西婺源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古代怎么自称古代怎么称呼别人

见 http://baike.baidu/view/6344.htm很精彩

中国古人怎么过节

客家人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嘉应州、赣州、汀州。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同时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的话,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那套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当然客家的豆腐同样也是很有名的,中国最出名的豆腐: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后两个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主菜。甚至他们闹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这样唱到:

新买磨石圆叮当,

一心买来磨豆浆,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啮啮到天光。

一:客家渊源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根据资料显示,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

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

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三)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难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六)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从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

二:客家礼仪,习俗

(一)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二)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三)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 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以上资料参考互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习俗礼仪都是传统礼仪,现在有些礼仪已经简化,甚至不再举行

(四)客家人好客多礼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礼,在狭窄的路上相遇,会主动让路,年轻的让年老的,男的让女的,大人让小孩,空手的让挑担的,挑轻担的会让挑重担的,挑重担的会让给扛抬的,相互礼让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与人相遇,会打招呼,并相互问好,即使是陌生人,也会以亲人称呼对方,比如遇到与自己年纪相似的人,男的称之谓“老拨”(“拨”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则称之谓“大嫂”、“大姐”。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称之谓“大伯”,女的称之谓“婶婆”,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小,则称之谓“老弟”、“老妹”。对开店经商者,男的称之谓“老板”,女的称之谓“老板娘”或“老板嫂”。对工艺人一般都称之谓“师傅”,对医师则称之谓“医生”。小孩称与自己父母年纪相似者谓“伯伯”、“叔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爷爷、奶奶年纪相似者,则称之谓“老爷爷”、“老奶奶”。

客家人很注意人际往来的礼节。“上家过来下家客”,也就是说,上家人到下家来,就会被当作客人一样对待。亲戚朋友之间,每遇喜庆,都会登门相贺。客家人一向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凡是宴请或吃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来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为舅父(母亲外家),民间称之为“三代亲”。城里男家结婚宴请时,首席为舅父,其次为舅公太再次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开筵,如果是因故或对主人有成见,不愿到席,主人应把席位留下,让它空着,方可开筵。除“三代亲”为上宾外,姻亲次之,亲属同族则以辈份及年龄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随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梁请客的,其首席应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为上述的“三代亲”,席次由宴请的主人安排,迟到的要饮酒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原因,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间,主人来谢客敬酒时,客人要起立表示礼貌。

平时,如逢客人来到,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以烟茶相待。无论是城里或乡下的客家人,屋里都建有小浴室并配备有浴盆,客人来到后,女主人会客气地烧一大锅开水,用水桶装着,拿进浴室,同时还会提进一桶冷水,让沐浴者对渗着洗,使水温不会过热或过冷。让客人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消除旅途的疲劳。“一家来客,四邻接待”这是山村客家人的风俗。无论是谁家来客,左右邻居一般都会炒煮几碟菜肴,温热一壶糯米酒,端到来客人的邻居家里,摆上餐桌,并亲为来客斟上一碗酒,请客人品尝自己的家酿和自己烹调的的菜肴。即使邻里之间曾发生过口角,也会不计旧时怨恨,照样提着酒壶端着菜肴,到邻居家款待客人,这样一来,邻里之间便会和好如初。

如逢年节,亲友之间都会互相拜年,拜年时往往会包一个红包,并且带一包如冰糖、红糖等之类的食品做为礼物,主人必定会留客人饮酒并佐以各种腊味,在和亲戚朋友饮酒时,主人会夹一块鸡肉或鸭肉放进客人的碗里(每头鸡、鸭一般切成9至11块),另加二个圆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鸡腿或鸭腿相待。客人回家时,主人会把红包(另添点钱)及礼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辞别时,主人应让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体弱,出门时主人会小心搀扶,或让小辈送他(她)归回家中。

婺源岁时习俗正月

初一是新年,凌晨开大门,放鞭炮后,要焚香烧钱,祭拜四方,接着给长辈拜年;早餐叫"利市",意为新的一年开始,百事大吉大利,先喝茶,厅堂的桌上摆一桌盒,内装有各色干果、糕点、糖果,其中板栗、柿饼(或柿干)是不能少的(栗、柿与利市谐音),边喝茶,边吃栗、柿等果点,接下来吃"四角开"(即粽子,婺源的粽子包有四角,吃粽子要打开四角,寓意四处都吃得开),糯米蛋糕,红茶蛋、桂园、红枣等园形、红色、象征吉利的食品;中餐多为吃面条,涵有颜面,人长寿之意。这一天,逢人讲话,要相互祝福,只能说好话,吉利的话,不能讲粗话、脏话;家中忌用刀、剪等凶物,以求平安;不能扫地和朝外倒水,以免走了财气。初二日天始走亲访友、拜年送礼,这项活动可持续到一、二个月之久,民间有"拜年拜到三月三"的说法。初三日,凡有读书子弟的,这一天都要研墨写字,俗称开笔利市。初五请财神,祈求赵公元帅护祐财运享通。初七为人日,要祭拜祖宗,求一家平安;给新婚亲朋送红烛、饼、红枣、蛋,意为"添灯(丁)",祝早生贵子。立春日家家盆栽青菜、天竺,大门上贴"迎春接福"四字;还要备干鱼、肉、蒸饭蒸菜,点香烧纸,鸣放鞭炮,名之曰"献春"。十三日晚上迎灯,十五元宵闹灯,十八日晚圆灯。

二月

春分前后的春社日,家家都要献社。一族之人,男丁都要聚集祠堂或祖墓前祭拜祖先,称春祭;"新坟三年社",长辈去世不满三年的,每年的社日子孙要去坟扫墓。旧习,这一天,是女孩穿耳朵的日子。三月

清明日挂钱扫墓。清明前一、二日,家家做"清明粿"(野艾、米粉做皮,包菜馅)。清明日家家吃果。婺源土语,清明、聪明音近似,故有"多吃聪明果,人会更聪明"之说;又因过去清明果一年只吃一次,年长几岁的,又有"多吃了几年清明果"之谓。

五月

端午节叫端阳,家家户户门上,要插菖莆崭艾,家中燃烧苍术、白芷,薰蚊驱蝎,并清扫室内卫生,有条件的,还以雄黄酒消毒。婺源人端午节不吃粽子,早饭吃一种类似发糕但却是用米粉浆做的气糕,咸鸭蛋、大蒜子、面条,中午祭拜祖宗,合家吃端午饭,喝雄黄酒。

六月

六月六为洗晒日。晴天,家家户户挂晒所有衣物,读书之人晒书,据说这一天晒了书就不会虫蛀、发霉。

七月

十五日为鬼节。此时新米已上市,家家用新米拌油茶果壳灰汁做"灰汁果或油煎果,蒸菜蒸肉蒸饭祭拜祖宗和土地神"。

八月

十五日中秋节,节庆食品有月饼、雪梨、塘鱼(即草鱼,婺源民俗中秋吃塘鱼,谓中秋的塘鱼头脑髓最满,吃了最补;婺源礼俗敬客人吃鱼头,是把最补、最好的东西敬客人),杀猪宰鸡。节庆活动一是舞龙,伴有花船、马灯,敲锣打鼓舞遍全村;二是赏月,舞龙之后,浩月当空,全家人团聚在明月之下,边吃月饼、水果,边赏月,其乐融融。

九月

九月九日重阳节,要喝重阳酒。文人墨客相邀,游寺庙、览名胜,谓之重阳登高。

十月

十五日月半,家家用糯米舂麻果,晚上焚烧香纸,内祭祖先,外祭鬼魂。

十一月

冬至为祭祀日,旧称冬祭,家祭祖先,族祭祖宗。有修理坟茔之事,须于此日动工破土;养有耕牛之农户,于此日舂麻果喂牛,使耕牛增强体质,便于过冬。

十二月

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民间称灶神为一家之主,"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二十四日过小年;二十六日在门口杀鸡祀拜五路大神;除夕夜全家团聚吃辞年饭,喝辞岁酒,家家张贴门对,晚上,迎灶神进家。是夜,屋内灯火通霄达旦。婺源传统礼俗【生辰】婺源风俗,小孩出生后,女婿需向岳父母报喜。报喜礼品通常是:甜水酒(即糯米酒)一壶,鲜做麻果(用糯米饭舂成,又称麻糍)若干,活鸡一只。岳父母即须以糯米、鸡、鸡蛋、红糖及其他补品、婴儿衣服回赠;其中回赠的鸡是有规矩的,如女婿送来的是公鸡,回赠必须是母鸡,反之亦然,不可搞错。第三日,要请接生婆和亲友吃喜酒,称为"接三朝";这一天,接生婆要以紫苏、艾祈、葱白泡温水为新生婴儿沐浴,俗称"洗三朝";洗后,蒸饭蒸菜、买鱼买肉、燃香烧纸,敬献祖宗;家中还须舂麻果散给亲朋,亲朋亦须送鸡蛋、红糖、红枣等补品看望产妇。一个月后,要给婴儿剃胎头,接亲朋吃"满月酒";百日,再接亲朋喝"百岁酒",此时亲朋需备礼品送给婴儿,俗称"担百岁",祝愿婴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以后,从周岁开始,每十年的生辰日,均须接亲朋喝生日酒,亲朋亦须备礼以贺;五十岁以后,十年一庆,称为做寿,吃长寿面、喝寿宴酒,家中点红烛,寿者穿新衣,着新鞋,还需上坟祭献祖先。【婚礼】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男女双方当事人和家庭均十分慎重,依礼而行,生怕有所疏漏,落个不是,招人议论。婺源昔时婚嫁,重门当户对,轻聘礼,从订亲到结婚,有以下程序和礼仪:

踏家地男方通过媒人到女方说亲,女方在初步答应亲事后,要择日上门对男方进行"考察",俗称"踏家地"。亲事成不成,要根据"考察"情况来定,所以,男女双方都很重视。踏家地那天,女方的父母、亲属等人,来到男方家中,对未来的女婿及其家庭经济、人口、男方父母性格为人等情况进行了解察看;男方不但要摆酒隆重款待,对每个前来察看的人还须赠送红包,不能丝毫怠慢。下定即定亲。踏家地后,男女方还需将各自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查看是否有冲撞。如无妨碍,女方又未提出反对意见,男方就可择日携带酒、烟、鱼、肉、糕点、鸡蛋等礼物,到女方家定亲,俗称"下定"。女方如收下礼物,亲事就讲定了;如不收,则作罢论。下定后,女方需请亲朋喝下定酒,亦即告之于众。迎娶下定之后,男方选好结婚吉日良辰,写好结婚佳期贴送至女方征求意见;女方父母及有关亲属与男方送佳期贴之人(一般均为男方亲属)经过共同协商,议定并点红烛、用红纸书写婚期正单和礼单,交付男方。吉日前二天,男方按礼单将礼品送至女方家中,称为担桶;女方将礼品收下后,将嫁妆一一分杠捆扎,点鞭炮送出家门,每扛嫁妆放一次爆竹,由担桶之人抬回男方家中。吉日前一天下午,男方请亲朋三人来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有趣的是,迎娶之人到女方家门口后,女方家大门关闭,迎亲之人,须边放爆竹,边将开门红包从门缝中送进去;女方一般由新娘的兄弟在门后接收红包,如对送进来的红包里的钱不满意,可将红包从门缝中送出,外面见红包送回后,打开加放钱,包好再从门缝中送进去,如还不满意,还可送出来,如此反复,直到满意后,才打开大门,让迎亲的人进屋。这期间,迎亲的爆竹需响个不停,这种礼俗,其意在于增加热闹气氛和情趣,不在加钱多少。女方家请亲朋来陪迎亲的人喝宴酒,筵席完后,到出嫁吉时,由伴娘带新娘向父母,长辈一一告辞,每位长辈须送给新娘"辞堂红包",而后由人背送新娘上轿。婺源习俗,称女伴娘为"鸡婆",背新娘上轿的男人为"鸡公",被请来做"鸡公"、"鸡婆"的人,必须是儿女双全,身体健康、家境良好的"好命人"。哭轿婺源旧时礼俗,新人上轿时,母亲在家中房里哭送,新人边上轿边向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哭别,俗称哭轿。哭轿的哭,可是有名堂的。母亲的哭,要把平日里女儿的聪颖、孝顺,出嫁后对女儿的叮嘱、期望等等,通过"哭"表达出来;女儿的哭,要把父母、兄嫂、姐妹对自己的疼爱、关心、情谊,今后的祝福等等,一、一"哭诉"出来。整个"哭"词,细细听去,给人一种骨肉情深,母女难分,虽悲实喜,悲喜交集的强烈感染。不过,并不是每个当母亲和做女儿的都能这样哭的,要哭得好,哭得情真意切,哭得人人侧耳,行人驻足,不但平时要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当时人有一定的文化,而且也要有一定的准备和构思。拜堂喜轿抬到男方门前,须由男方选定的"好命人"背新娘出轿,送入洞房之中。当晚,男方家中大摆筵席,请送礼贺喜的亲朋陪新郎喝喜酒,俗称"请新郎"。散席之后,举行结婚仪式,旧称"拜堂"。由"好命人"引导新郎、新娘来到厅堂,一拜天,二拜地,三拜高堂,四是夫妻交拜,然后夫妻双双逐一拜见男方的舅、伯、叔、姨、姑、兄、弟、姐、妹等亲属,受拜的亲属,均要送给新郎、新娘每人一个红包,以示祝贺。拜毕,共饮合卺酒,送新郎、新娘入洞房。请舅·回门结婚的第二天,男方要宴请新娘的兄弟,谓之"请舅";第三天,女方家中来人,接女儿和新姑爷,称"接回门"。女婿来到岳父母家,先拜见女方家的长辈,而后在女方亲朋陪同下入席宴饮,饭后夫妻双双回到男方家中。至此,整个婚庆活动全部结束。婺源文化习俗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外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明清,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徽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

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婺源礼仪习俗自古以来,婺源就是礼仪之邦,民风俭朴,讲究坐不争上,食不争多,行不争先的“三不”礼节;与人交往,诚售为上;与人交谈,书往往来,对人尊呼,对已谦称;入私塾学馆,尊师为父。

对长辈按辈份称呼,平辈间称哥称嫂或直呼其名。对店主称老板、老板嫂(娘),对雇员、工匠称师傅。对有学识的人称先生。对老人称婆称公。邻里之间,有带小孩名称呼某家爸、某家*的。本县民间,向来聚族而居。族人人相见按字辈称呼,虽年高而辈分低者,仍称哥道弟,平辈之间直呼乳名。已婚妇女对男家长辈或平辈,随子女称呼,如夫兄称伯,夫弟称叔,夫嫂称伯母,夫弟称叔母;对丈夫父母称公婆;对丈夫叔伯夫妇及祖辈称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亲族以外冠以对方男子名讳,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婶。家长对孩子自幼教会称呼。

旧时,祭祖、敬神、拜年、祝寿、新婚拜堂、幼辈拜会长辈、下级拜会上级均行跪拜礼。平辈相见,男子以抱拳作揖为礼,女搭手躬腰道“福”。来客要请坐、奉茶、敬烟。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满,而酒是要斟满的,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乡间待客更为热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鸡蛋煮面条招待。客人进餐,小孩不得入座挟菜。给客人端茶、送饭须双手捧献。客人告辞须加挽留,告别时须送客出门,并招呼“慢走”、“有空来嬉”。路遇外乡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饭。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古代的等级制度也分得很明,三六九等所能用的不能用的都有不同,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都是说白话文的,而不同的地方,国家也有不同的说法,古人对于称呼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就由我一起带您来了解一下关于历史上各种称呼的讲究吧!

一、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二、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三、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四、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五、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算命)

六、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七、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八、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九、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总结:世间万物都得有一个称呼,称呼的讲究因不同的历史朝代有不同,而上面就是关于古代对于称呼的讲究与说法!

关于江西俗称,古代怎么自称古代怎么称呼别人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声传中国 古代 学霸 是怎样炼成的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