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肖排序 > 文章页面

明朝十大人物排行榜,大明开国元勋中,有哪几位人堪称五虎上将呢(明朝著名人物排名)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从元末大臣到明朝开国元勋的艰难转变,圣人眼中的天下观

本文目录

大明开国元勋中,有哪几位人堪称五虎上将呢《八仙过海》的人物中谁最厉害《大明风华》中姚广孝能掐会算,是真实存在的吗

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这是一句根据演义小说来的俗语,但是正史中的刘基刘伯温,却是个一本正经的饱学鸿儒,是不搞什么打卦算命之类的旁门左道的。要是真比历史贡献,刘伯温无疑要远胜诸葛亮,因为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打下了江山,恢复了汉官威仪,而诸葛亮鞠躬尽瘁劳碌半生,基本把季汉家底打空了,也没有恢复大汉江山。

可是反过来说,刘伯温在大明朝廷的地位却又远不如诸葛亮:诸葛亮是大汉丞相兼司隶校尉、领益州牧、武乡侯,而刘伯温却只是御史中丞、诚意伯,每天战战兢兢过日子,最后死得不明不白——据说是朱元璋放任胡惟庸,把刘伯温毒死了。

明朝开国元勋,智囊刘伯温,最终结局如何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大明开国元勋中,三位谋士的谋略和地位相加,可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同时,大明也不缺乏名将勇将甚至帅才,要从大明开国将帅中评选出五虎上将,还真有些难度——武勇和功绩超过季汉五虎上将、可以入选的人太多了。

朱元璋身边三位重要谋士,是否胜过诸葛亮一筹?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学士朱升这短短九个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却不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和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小。

也正是靠着这九个字,朱元璋稳扎稳打,小步快走,在不引起元朝过度重视的情况下闷声发大财。积攒够足够的资本后,朱元璋亮出宝剑,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然后在与元军的角逐中最终胜出,建立了“远迈汉唐”的大明帝国。

朱升替朱元璋制定了战略方针,这个方针是需要有人执行的,这时候就看出李善长的作用了:“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读者诸君看《明史》对李善长的评语很眼熟吧?眼熟就对了,因为《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语,就跟这段话差不多,只不过李善长的作用好像更大一些。

如果说谁是大明帝国的萧何,那么这个人不是刘伯温,而是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

刘伯温的作用,似乎更像陈平——比张良好像稍微逊色一些,因为张良跟主公的关系更密切,而且结局也更好。

李善长每年的禄米是四千石,刘伯温只有二百四十石,那还是因为刘伯温只是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跟李善长的地位,差得很远呢。

刘伯温的功绩就不用提了,这一点读者诸君知道的更清楚。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朱升李善长刘伯温三个人加起来,是不是比诸葛亮更胜一筹?

徐达常遇春傅友德的武功和战绩,能否胜过关羽张飞和赵云?

要是评选大明开国五虎上将,有两个人是不需要争论的,那就是大明名将双子星徐达常遇春,这两个人比起关羽张飞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达尤长于谋略。遇春下城邑不能无诛僇,达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刘备称帝后不设大将军大司马一职,那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位置只能属于威震华夏的关羽关云长,所以马超只能当骠骑将军,张飞只能做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这二位都没有挂名大司马。

徐达徐天德“长身高颧,刚毅武勇”,相貌上应该不输于关羽关云长,而徐达的功绩,那可比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要大的多了。像水淹七军那样的歼灭战,徐达至少打过五次,连一向不怎么喜欢夸人的朱元璋,也挑不出徐达的毛病:“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达战功(或许还有人品)比关羽毫不逊色,常遇春则可能比张飞还勇猛:“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常遇春一生未逢一败,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其勇悍程度,似乎更在张飞张益德之上。

大明开国五虎上将,徐达常遇春占去了两个名额,还有一个虎威将军赵子龙的名分,也只能加在一个人头上: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那是演义小说,傅友德七战七捷横扫北元,则是正史记载。

傅友德比赵云更受重视:“太祖制《平西蜀文》,盛称友德功为第一”。傅友德的官职爵位也比赵云高,一开始是食禄一千五百石的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颍川侯,后来更是进位食禄三千石的颖国公。

但是傅友德也比赵云不幸:赵云两次当众顶撞刘备,刘备不管生不生气,都不批评赵云。傅友德想多要点田地(估计是跟王翦学的),但是他忘了朱元璋不是秦始皇,一向比较“节俭”的朱元璋急眼了:“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

朱元璋逼死了傅友德父子,这事儿做得不漂亮,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国难思良将,又追封傅友德为丽江王,谥号“武靖”。

现在问题来了:大明开国名将如云,五虎上将剩下的两个名额给谁?

大明开国,名将如云,可能随便拉出一个来,就能胜过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和江表十二虎臣,优中选优,这五虎上将剩下的两个名额给谁呢?咱们按照《明史》给大明武将的排序,有以下几个人有资格入选: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冯胜、廖永忠、康茂才、丁德兴、耿炳文郭英、华云龙、朱亮祖、周德兴、蓝玉……至少有二三十位封公封侯的名将,都应该名垂青史。

我个人认为吕洞宾最厉害,铁拐李也不错八仙中国民间流传的八位仙人。道教援引改造之,成一组上仙,即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八仙是中国道教及中国神话中的八位神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他们手持的法器或宝物,也称为“八宝”。

八仙的由来“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日本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称为“七福神”,但其中多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

铁拐李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形象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办仙戏”。

暗八仙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

芭蕉扇(汉钟离)

葫芦(铁拐李)

花篮(蓝采和)

荷花(何仙姑)

剑(吕洞宾)

笛子(韩湘子)

鱼鼓(张果老)

玉板(曹国舅)八仙过海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除上述以外,民间中关于八仙也有一些口碑传说,其中有则悲惨的“八仙过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历史上真有姚广孝这个人,他也确实学习过阴阳术,不过现实中应该没有那么神,应该没有可以算到人的未来命运的这种能力。

姚广孝的家里面是世代行医的。在姚广孝十四岁的时候他就剃度出家了,法名叫做道衍,后来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并向他学习了阴阳术数。

那么他学习的这个阴阳术真有这么厉害嘛。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阴阳术,阴阳术是古代日本盛行的一种法术,学习阴阳术的人也叫做阴阳师,。当时的人经常请阴阳师来为他们祈福、去除灾祸。直到现在,在一些古庙里面依然能够找到关于阴阳术的书籍。阴阳师他们掌握阴阳道,据传他们懂相得观天象、关人面知人命运,而且他们还会测方位、预知灾祸。

阴阳术在起于战国时代,那时有一支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称之为阴阳家,其实阴阳术并非电视上演的那么神乎其神,真实的阴阳说是把万事万物的阴和阳看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存法则,这其实放到现在具有一定的哲学道理。

所以历史上的姚广孝虽然学习过阴阳之术,但是要说有像电视剧演的那种具有摸骨知道人将来命运的能力,放在现实中应该是不可能的,这违反了自然规律,这就像很多现在算命的先生,他们算出来的到底准不准,有的说很准,有的说完全是瞎猜的是一个道理。

历史上的姚广孝确实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辅佐了明朝的三代君王,但是他的这种能掐会算的本事应该是跟他本身博学有关,而并非真有这种超能力。

传统服饰 中国各朝代女子服饰变迁史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