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吗为什么两个人算命师傅算命 会算成不同的结果呢朱熹是什么朝代的现在中国广大人民所信的宗教,也并不是佛教,更不是儒教和道教,而是“无神教”。儒教和道教被认为是中国的宗教,有几分道理,因为它们是中国本土产生,但准确来说,儒教并非是宗教,应称为“儒学”,即“儒家思想”;而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佛教神学理论,早已不能算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了,甚至可以算是“邪教”的一种。实际上,中国并没有自己的宗教。宗教,被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由某些人根据一些已形成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创立,并因此引申出准确的教义、规则、仪文以及神学思想,有相当的哲学意义,并形成了明确的“神观”与“来世观”。“神观”指信徒以何为神,“来世观”指信徒所信的人类灵魂归属问题。没有神观与来世观的,不能被称为“宗教”。“儒教”之所以不能成立,就是因为儒学思想从未确立明确的神观与来世观,只能列为哲学思想的一种。儒学产生于中国春秋时代,由孔子、墨子为代表的“显学”分离出来,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哲学思想流派。汉代时儒家学者将儒学演绎为经学、纬学,及吸收古典儒学中的祝、史、卜等礼学而生的玄学。到唐代,韩愈等为排斥佛教,将部分道家思想纳入从而衍生儒家“道统说”。宋、明后大量吸收佛、道思想,又生成“理学”,代表有程朱派,但依旧为一种哲学学术思想,并未纳入宗教范畴。直到清末康有为撰《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儒教”创立人,将儒学称为“儒教”,才有“儒教”一说。其实这是以讹传讹,儒学仍是学术思想,与宗教并无联系。所谓“孔庙”,实为传说中孔子讲学之处,应当称为“孔子讲坛”更为贴切,与宗教毫不沾边。“道教”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李耳,又名老聃)所创,实则不然。道教创始人是东汉时代的张道陵,于公元后142年左右创立,吸收了中国古代巫术及早期儒学中的巫、祝、卜等礼学知识。因其入教条件为须缴纳五斗米,故又称为“五斗米道”。后道教弟子尊张道陵为“张天师”,道教从此又称为“天师道”。道教吸收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玄学思想,便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并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庭经》为典籍。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制定乐章诵诫新法,改道教为“新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制仪范,道教开始系统化。唐宋时,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融合,元代时形成“正一派”道教。1167年,王重阳创立“全真派”,盛行一时,道教正式分裂为“正一派”“全真派”两个教派。明、清时,道教与佛教相混杂,混淆了佛教的神观与来世观,却没能建立自己完整的神学理论体系,故此,道教已经演变为迷信的一种,而不再是宗教。有人说道家思想即是道教理论,其实并非如此。“道学”是先秦老子、庄子等哲学思想流派的统称,与儒学思想流派对立,后与“名学”、“法学”结合,形成“黄老学”,魏晋时因儒学思想中的玄学盛行,道学融合玄学,加上佛学思想渗入,道学逐渐演变成道家思想,但与道教并无直接联系。最重要的是,道家思想并没有明确的神观与来世观。佛教是有完整的神观与来世观的,但它和伊斯兰教一样,是外来的宗教,并非产自中国。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约565-486年)原为尼泊尔王子,从小生活在王宫中,出于对生死、人性的感悟,和对王宫奢靡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当时统治整个印度半岛的“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神权统治不满,于二十九岁抛妻弃子,出家寻道,据说多年未果,后经过六年苦修“成道”,创立“小乘佛教”,并开始四处教化人群。当时因为释迦牟尼多在印度教控制地区传教,其弟子将“小乘教法”与“婆罗门教”的神观与来世观以及部分神学思想结合,集为“经”“律”“论”的“三藏教法”,即“大乘佛教”,又设立众多“神”“佛”的偶像崇拜。其神观就是以各“菩萨”“神佛”为神并雕刻为偶像用以敬拜,来世观就是后人熟知的“六道轮回”(轮回观在宋、明时期大大影响道教)。西汉时代传入中国,很快“本土化”,吸收了中国古代流传的祭祖、巫术等迷信思想,产生如今菩萨、神佛林立的“中国式佛教”。唐朝时西藏农奴主王(又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其两个妻子(其中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带领下改信佛教,使当时西藏本土宗教“苯教”(或作“本教”)大受影响。公元八世纪,天竺(天竺国,又称乌金国,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地区,如今该地以伊斯兰教为主)僧人莲花生大师进入西藏,将显宗、密宗佛教传入。佛教与苯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喇嘛教”,又称“藏传佛教”,为佛教的一支。佛教的神观和来世观存在极其不合理的地方:佛教的菩萨、神佛在初期传入中国后总数已超过三万个,如今更多,各地都有这些菩萨的庙宇,并供奉着它们的偶像,但这些偶像不是用金银木石雕刻,就是泥塑包金,一旦“大水冲了龙王庙”,它们不但无法自救,还得它们的信众去抢救它们,这可以说是无比的矛盾;而且根据“轮回”的说法,行善的人转世仍投胎生为人,作恶的人则投胎生为牲畜,则全球人口总数应该处于保持均衡不变甚至下降的趋势,但根据科学事实证明,全球人口总数非但没有减少甚至出现了如今人口爆炸的局面,足见“轮回观”的谬误。如今中国民间“民俗文化”,其实是由中国古代巫术与中国农历日期的计算方法相结合的延习,加上道、佛崇拜仪式的渗入,演变成为祭祖、祭天、拜月、祈福、卜卦、算命、相术等根据“科学发展观”应该被称为“迷信”的所谓“民俗活动”。按现在我国的政治文化宗旨早该被取缔的,反随着“民俗文化”得到了“推广”而大行其道,实在是一种悲哀。还有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宗教”的社会意识形态,虽然被称为哲学思想,但其根本定义应该是宗教,它就是“无神论”,因为它具有十分明确的神观和来世观,并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可以称之为“无神教”,它的神观就是“没有神”,即“以人为本”,也可以表述为“以人类为神”;它的“来世观”就是“没有来世”,可以表述为“人死如灯灭”。“无神教”源于公元前600-400年间,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一些哲学思想流派所阐述的无神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国则在春秋时代(也在大约公元前700-400年间),出现无神论萌芽。但均未形成系统哲学思想。到十八世纪,法国、德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狄德罗、费尔巴哈等将无神论思想总结为哲学学说。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德籍犹太人马克思将无神论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了总结,建立了系统的无神论体系。可以说,马克思即“无神教”正式创立人,有趣的是,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却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无神教”传入中国,导致中国当时政治文化体制的颠覆。“无神教”的“天堂”理论,就是现在常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整个“无神教”事实上也是舶来品,是道地的“洋货”,并不是中国本土化的产物。“无神教”有一个明显的社会弊病,就是因为它崇尚“绝对唯物”思想,人为取缔了“善恶终有报”的理论,发展成“人人皆可为所欲为”的极端观念,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精神文化腐烂的社会问题,架空“道德”甚至“法律”,造成社会不稳定。现在很多国家的无神论者都越来越少,因为许多人渐渐发现,无神论思想并不能带给人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于是依旧回到其他宗教里去寻找满足心灵的方法。所以说中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宗教。有位基督教传道人说,若一个宗教只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国家所信奉的“神”历史必定不会超过这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因为要先有这个国家、民族,才能有他们的“神”。中国人到底应该信奉什么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易经算命是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大家都应该以科学的眼光,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易经算命,既不能因为某些没水平的预测师打着周易算命的旗号骗财骗色就一味的以为周易算命就是迷信,也不能因为某些精通五术,精通命理的预测师算的准就愚昧的相信算命就是神仙。毕竟算命也只是一门技术,预测师掌握的命理知识直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
指迷居士,(你也可以百度搜索指迷居士)真实姓名许世有,男,1983年生,祖籍福建。字解玄,号指迷,著名预测师,占卜师,择日师,命名师,风水师。自幼热衷于易学,曾游走四海,拜访名师,对周易、相学、八字、占卜、日学、姓名学、风水学等预测学科有深层次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真正的运用易经文化为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是权威网站认证的命理学专家。
你也可以上百度贴吧,指迷居士算命吧去看看,有很多预测实例。
朱熹是宋朝的。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扩展资料:
朱熹的主要成就:
1、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2、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3、科学思想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4、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熹